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學綱要 (2020秋)
科目名稱:性別教育研究 ■必修 □選修 教師:楊佳羚
Studies in Gender Education
任課班級:性別所碩一
每學期開課學分數:上學期 3 學分 下學期 0 學分
總學分數: 3 學分 每週上課時數:3 小時
上課時間:星期三09:10-12:00
Email: clyang@nknucc.nknu.edu.tw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
一、課程介紹:
本課程的內容將涵蓋性別與教育相關理論與基本議題之探究,包括性別社會化、性別階層化與教育體制以及其他相關的性別教育課程與教學問題,都將是本課程的探討焦點;本課程同時也將檢討現今台灣性別教育論述與實務的問題和未來此研究領域的發展方向。
本學期之課程將針對近年社會對於性教育及同志教育的疑慮與討論,將聚焦於此二領域之探討,使學生能更深刻了解性別與教育相關議題,思索可行的研究方向、教學策略與制度改革。藉由本課程的研討,也希望能增加同學對社會不平等權力結構的觀察批判力,並將之應用檢討現存教育體制和教學與課程的性別偏見,進而思索如何開展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精神的性別課程材料和性別平等教育教學策略與結構安排。
二、教材內容:
配合不同的研討主題,教師編選教材,詳見每週閱讀書目,並以小組為單位合購指定閱讀專書。
三、上課方式:
(一)教師講授及觀念澄清
(二)學生文獻閱讀、口頭報告與引導討論
(三)影片討論與教材研討
四、評量方式:
1. 文獻閱讀報告討論及課堂參與(20%):包括課堂導讀、出席與上課發言。導讀摘要(不超過A4一頁),導讀摘要請於上課前一天(星期二)以電子檔寄出(檔名:200916 Dillabough [佳羚])
2. 性別教育期中與期末作業:
(1) 發展性別教育教材 (30%)。
(2) 同學結合本次期中報告,於期末試教或播放教學/推廣演講影片(口頭報告20%);於口頭報告後寫下約3000字之書面報告(30%)(含上傳後的回應分析)。請參考《性別平等教育季刊》之寫作方式。
註:書摘或報告請雙面列印,勿加封面。存檔請以210106 碩一期末[人名]為檔名
五、教學進度:
本學期課程暫擬的進度如下,待第一週課程介紹與修課同學討論後做最後定案。
第1週 9/9 課程介紹
第2週 9/16 性別教育理論與發展
Adrienne Rich 原著,成令方譯。1992。認真對待女學生,島嶼邊緣2:128-132。
Adrienne Rich 原著,孫瑞穗譯。1992。大聲要求教育,島嶼邊緣3:52-56。
Dillabough, J.-A. 2006 [2001]. Gender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modernist traditions and emerging contemporary themes. In M. Arnot & M. Macan Ghaill (Eds.), The RoutledgeFalmer Reader in Gender and Education (pp. 17-32).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老師示範導讀]
第3週 9/23 台灣性別教育現況
游美惠。2010。性別教育與台灣社會,載於性別教育,頁3-21,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台北:華都文化。
林昱瑄。2013。教育改革的治理方式與實作過程—以台北市推展性別平等教育為例,教育學刊41: 87-122。
李雪菱。2011。教師性別意識與教學困境:反思中小學教師的性別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女學學誌28: 133 -174。
李淑菁。2011。性別教育的論述角力:教師的詮釋與想像,教育與社會研究22: 39-92。
第4週 9/30 高教女性與大學管理制度
林昱瑄。2019。做學術、做媽媽:學術媽媽的建制困境、協商策略與智性母職,臺灣社會學刊,66: 125-180。
—2018。追求教學卓越?台灣高教的表現管理建制研究,台灣社會學,35: 59-107。
—2012。建制民族誌作為揭露統治關係的途徑:以大學教師評鑑制度為例,新批判1: 1-39
* 建制民族誌工作坊
第5週 10/7 性別特質的建構
游美惠、易言嬡。2002。男性/陽剛特質 & 女性/陰柔特質,性別平等教育季刊18: 101-106。
(1)Connell, R. W. 1996. “Teaching the boys: New research on masculinity, and gender strategies for school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8(2), 206-238.
#「多元性別」
第6週 10/14 學習領域的性別區隔
謝小芩、楊佳羚。2012。「分組」的性別意涵:制度因素與其效果,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58: 740-51。
謝小芩、林大森、陳佩英。2011。性別科系跨界?大學生的性別與科系選擇,台灣社會學刊,48: 95-149。
#「性別與職涯」
第7週 10/21 親職、性別與階級
藍佩嘉。2014。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台灣社會學27: 97-140。
—2019。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台北:春山。
* 10/22 (四) 12:10-13:30 原民女性的社運政治田野觀察
主講:Savungaz Valincinan(颯丰安,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親職講座」
第8週 10/28 階級形構與青少年
林昱瑄。2020。培力還是侷限?—兒少安置機構、慣習型塑與階級效應,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2。
—2007。來自邊緣的雜音:兩位青少女哪吒的性別認同形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2): 81-120。
Willis, P. (秘舒、凌旻華譯)。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台北:麥田。
第9週 11/4 參加專題演講補休一次
第10週 11/11 青少年的性與愛
蘇芊玲、楊佳羚、陳靜平、李心祺、許靖健、王淑芬。2017。兩小無猜跨國際法律與處遇分析比較,社區發展季刊159: 450-461。
楊佳羚。2017。瑞典青少年諮詢中心,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0: 108-115。
影片:《破處女王》
#「青少年的性教育或情感教育」
# 11/11(三)12:10-13:30 「姊妹」在北排灣族長老教會處境之民族誌研究/ Remaljiz Mavaliv(漢名董晨皓,性別所友、原住民多元性別聯合陣線Colorful Wi團長)
第11週 11/18 性教育專書閱讀book café
青春嘿咻‧安全寶典
複數的性
可以真實感受的愛:瑞典性教育教師手冊
跟著小劉醫生來玩性翻翻書
#「性教育」
第12週 11/25 身心障礙者的性教育
蘇淑惠、林昱瑄。2013。與智障生談性說愛:高職智能障礙女學生性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2: 39-47。
Kulick, D., & Rydström, J. 2015. Ch. 5 Loneliness and Its Opposite: Sex, Disability, and the Ethics of Engagement.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 Press.
#「身障者的性教育」
第13週 12/2 同志教育
黎虹。2012。我在國中教學現場實施同志教育的教學策略運用及反思,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9: 76-82。
林昱瑄。2004。性取向污名之建構、抗拒與轉化:一個同性戀議題的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50(3): 91-121。
蔡宏富。2012。同志教育進/出校園之間—以台灣同志諮詢熱線的實作方式為例。女學學誌30: 83-136。
Yang, C.-L. 2020. Challenges to LGBTQI-inclusive education and queer activism in Taiwan. In D. A. Francis, J. I. Kjaran & J. Lehtonen (eds.), Queer Social Movements and Outreach Work in Schools: A Global Perspective.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同志教育」
第14週 12/9 性別與戲劇教學
楊佳羚。2002。人生開麥拉—表演藝術之性別融入教學。性別平等教育季刊19: 102-110。
林昱瑄。2012。與青少年「搏」性別:戲劇課堂中的性/性別動力與教學實踐,女學學誌,62,pp47-82。
—2017。「希望與關懷:用戲劇探索青少年公民權」演講紀實,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0: 87-93。
Gallagher, K. 2001. Drama Education in the Lives of Girls: Imagining Possibilit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戲劇教學」
第15週 12/16 女性主義教育學
Freire, P. 1972. Ch. 2,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Penguim. 可參考中譯本《受壓迫者教育學》第2章
hooks, b. 1994. Ch. 3, Teaching to Transgress: 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New York: Routledge.可參考中譯本《教學越界》第3章
第16週 12/23 女性主義課堂困境與突破
(3) Yang, C.-L. 2016. Encounters between the ‘oppressed’ and the ‘oppressor’: Rethinking Paulo Freire in anti-racist feminist education in Sweden. Race, Ethnicity and Education 19 (4): 835-855.
* 影片《街頭日記》觀賞與討論
第17週 12/30 期末口頭報告
第18週 1/6 書面報告